第12章 第十一章 说服唐敖东(2 / 2)

加入书签

为了让坚定唐敖东的信心,他不得不编出一个莫须有的内幕消息。

“噢,你那同学什么来头?”唐敖东很吃这一套,也连忙小声问道。

“京都人,好像是什么太子党,来申城读书是假,两年多以前就搞上了基建公司,接了好几个市政工程,赚得盘满钵满,年前开始搞房地产,说是要趁政策变化的时候,大捞一笔,”李辰煞有其事地说道。

唐敖东越听眼睛越亮,唐新亮也兴奋得跃跃欲试:“哇,这小子牛叉啊。”

周琳疑惑地看了看李辰,以前没听他说过有这样一个同学啊!

“我那同学还说了,转型时期最容易造就亿万富翁,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那些人,无不是抓住了这个机会,所谓手快有、手慢无,四舅当初做沙石生意,也是抢在大部分人的前面,才积累的第一桶金,如今做的人多了,生意就不好做了。”

李辰拿唐敖东自己的事情作为实例,很有说服力,又举了几个当时比较有名的企业家,说得唐敖东、唐新亮连连点头。

“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,”李辰笑着说道:“虽然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会,但是像这样的事情,只会越来越少,现在看着风险大,其实没有那么可怕,要是错过了,等回头再看,一定会非常后悔。”

唐敖东默默点头,对此深有体会,他早年在建筑公司上班,后来下海经营沙石生意,早期做的人少,生意很好做,后来做的人多了,生意越来越难做,这两年已经难以为继。

如今做得最好的,就是最早做这一行的那些人,已经做出了规模,哪怕是弱市,也不愁生存。唐敖东有时也会感到遗憾,当年入行还是晚了一点,要是早一点进入,未必比那些人做得差。

因为有这个心路历程,李辰的话很能够激发他的共鸣。

但这样一个重要决定,并非顷刻间就能做出。

“爸,饿死胆大的、撑死胆小的,咱们干吧!”唐新亮看到唐敖东一直没有表态,忍不住急道。

“你不常说当初做沙石就是比别人晚了一步吗,现在辰哥有内部消息,可以让咱们抢先一步,你怎么又怕了?”

“你要这样,以后还得后悔!”

看到唐新亮这么配合,李辰忍不住在心里发笑:看来让四舅叫上唐新亮一起来,这步棋算是走对了。

果然,让唐新亮几句话一激,唐敖东有些坐不住了。

“小辰,说吧,要多少钱!”

“五百万!”李辰说道。

建委小区一共八栋楼,每栋楼六层、每层两到三个单元,每个单元三户,一共三百多套房子,项目的总价值超过两千万,在九七年的榆州来说,已经算一个大手笔。

因为手笔大,后来的影响才大,才会成为建委手上的一个烫手山芋。

不过,哪怕是五百万,对唐敖东来说,也是一个巨额数字,他做沙石生意这么些年,积累的身家也不过百十万,还有大半在外面欠着。

九七年的一百万,在榆州市区可以买十套房子,十年后大概只能买一两套,也确实是笔巨款。

唐敖东已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,还是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:“这……好像有点难啊!”

难度不是一般的大,不过唐敖东已经决定参加,倒也没有就此退缩。

“百十万,我还能想想办法,五百万,恐怕很难,”唐敖东抬头看向李辰:“你有没有别的办法?”

唐敖东也想看一看李辰的能量有多大。

李辰笑了笑:“那好,舅舅你负责筹集一百万,剩下的我想办法。”

“不过,咱们可说好了,成立一个新公司,就以出资的比例确定以后的股份。”

“好,就这么说定了!”唐敖东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计较,李辰答应负责筹集剩下的四百万,让他心存的一点迟疑也消失殆尽。

唐敖东知道,李宏基的身家最多十来万,甚至还没有,以李宏基的性格和人脉,恐怕也没有渠道筹集这样一笔巨款。

只要李辰能够筹集到四百万,说明他并非只是夸夸其谈,完全有能力运作这样一个项目,成功的可能性不小。

如果李辰筹不到四百万,那么这件事也没法继续,他也不用担心钱都赔进去。

唐敖东相信李辰不会骗他,分析、判断也有道理,但是这样一个重要决断,涉及他的全部身家,必然要尽量慎重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